2025-04-15 13:50:53
2017年4月12日晚,我国首颗互联网卫星“实践十三号”在西昌成功发射升空。尽管其名称不如“嫦娥”“天宫”等航天器那般富有诗意与形象性,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21世纪互联网社会里程碑式成就的地位——它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通信卫星。
在当下这个智能手机普及、网络依赖度极高的时代,“实践十三号”卫星的发射具有特殊意义,它将有效改善国内航班机舱内通信上网不便、高铁列车上信号不稳定的现状,为“低头族”们提供更加便捷的网络体验。相较于其他航天器,这颗卫星因其贴近民众日常需求的特性,而备受公众瞩目。
“兜底”专业户
提及人造卫星,民众最为熟知的三大应用领域为通信、导航及遥感,此三者构成了人造卫星应用的核心方向。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即属于通信广播卫星类别。自彼时起,我国通信卫星的研发工作正式启航,至今已迭代至第四代,现有在轨民用通信卫星16颗,初步构建了全球化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
通信卫星在信息社会中扮演着神经网络的关键角色。对于传统通信手段难以触及的区域,卫星电话成为依赖通信广播卫星的重要通信方式。然而,尽管技术先进,但其普及程度仍有待提升,尚未全面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实践十三号卫星工程总师刘方指出,鉴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山区、沙漠、草原、海洋等地区仍存在信息传递盲区。同时,受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地理条件限制,部分地区宽带接入设施滞后。消除“网络鸿沟”,已成为我国信息化时代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
简而言之,当前在轨通信卫星虽数量可观,但仍无法实现全国范围的全覆盖。实践十三号卫星则在此方面发挥了“补漏”作用。实践十三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周志成明确指出,对于我国地面无线网络信号缺失或光缆宽带无法接入的地区,均可借助实践十三号卫星实现便捷的网络接入。
真正意义的宽带应用
实践十三号作为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其卓越能力源自其提供的通信容量远超常规卫星。高通量意味着其容量可达传统卫星的数倍至数十倍,即从不足10Gbps跃升至几十乃至上百Gbps。
该卫星首次搭载了“Ka频段”通信载荷,通信总容量高达20G,超越了以往我国所有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标志着我国拥有了容量最大的宽带卫星,具有里程碑意义。实践十三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我国卫星通信迈入高通量时代,还将极大推动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其下载和回传速率最高分别可达150Mbps和12Mbps,真正实现了卫星通信的宽带应用,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卫星通信带宽需求的增长,以及传统C、Ku频段资源的稀缺,Ka频段宽带通信成为必然趋势。实践十三号在完成在轨试验后,更名为中星16号,继续推广Ka频段宽带通信系统的应用。
飞机机舱不再是“信息孤岛”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日飞机乘客量超过120万,铁路客运量则高达760多万,然而,此前乘客们的网络体验普遍不佳。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动中通”技术的局限性。“动中通”技术旨在确保车辆、轮船、飞机等移动载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卫星通信。然而,由于地面移动网络覆盖不全,或跨区域切换频繁,难以有效支持高速交通工具的网络需求。
实践十三号卫星的发射与运行,标志着我国在“动中通”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该卫星采用天地一体化设计,其核心业务之一是提供高速“动中通”服务。通过多波束无缝切换与车载、机载、船载终端的自动跟踪捕获功能,实践十三号卫星能够为航空、航运、铁路等交通工具上的乘客提供稳定、高速的网络连接,极大提升上网体验。
责任编辑: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