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
来源:科普中国-科教

2024-12-11 13:57:53

一、什么是丙肝?

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在肝炎家族中,丙肝鲜为人知,这是因为丙肝发病隐匿,一般需要通过试验检测才能发现。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为7周。大多数丙肝患者在感染的急性期没有明显症状,但患者可能出现疲倦、恶心、腹胀等轻微症状,这是因为丙肝病毒会伪装自己的蛋白质“外衣”,使其不易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拒之门外,从而躲藏在人体内不断损害肝脏。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然而,中国的丙肝患者多数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如不尽早治疗,55%~85% 的丙肝患者会发展成慢性肝炎,10%~15% 的患者可能在感染后20年左右发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部分患者还会进展为肝癌。由于目前丙肝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所以丙肝病毒感染高危人群都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筛查。

二、丙肝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不同性别、年龄、种族人群均易感。HCV主要经血液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HCV,2015年开始对抗-HCV阴性献血员筛查HCV-RNA,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已很少发生。

现阶段主要传播途径为:

1、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包括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修足、文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静脉药瘾共用注射器和不安全注射是目前新发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2、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约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 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

3、性接触传播:与HCV感染者性接触和有多个性伴侣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

4、接受HCV阳性的器官移植

拥抱、打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是不会传播HCV的。

三、感染丙肝病毒有什么表现?

1、大部分患者在初期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部分患者在感染后1-3月内出现易疲劳、恶心、食欲不振、右季肋部疼痛、肌肉关节酸痛、皮肤瘙痒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黄疸,严重者可出现腹水、出血倾向、肝性脑病等。

2、感染丙肝病毒后,约15%的人可自行清除病毒,85%的患者会进展为慢性丙肝。如未经治疗,10-15%的人在感染后20年左右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

四、如何判断是否感染丙肝病毒?

1、目前,丙型肝炎感染检测有HCV抗体和HCV-RNA两大类指标。HCV-RNA是感染后最早能检测出的指标,在感染后2周能被检出。需要注意的是,HCV抗体与乙肝抗体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只是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

2、发生HCV意外暴露后,需要立即清洗消毒,并检测外周血抗-HCV抗体和HCV RNA。如果均为阴性,则在1周后和2周后再次检测HCV RNA,如果HCV RNA仍然为阴性,基本可以排除感染;如果1周或2周后HCV RNA阳性,可以再过12周观察是否发生HCV自发清除,如果不能自发清除,HCV RNA仍然阳性,则应启动抗病毒治疗。

五、如何治疗丙肝?

1、终结HCV的时代已经来临。1991年,干扰素-α被批准用于HCV治疗;1998年,利巴韦林/干扰素-α获批联合用于治疗HCV。

2、近几年来,丙肝的抗病毒治疗进入了DAAs药物阶段(包括泛基因型与基因型特异型),经过8周、12周或24周口服药物治疗,丙肝可获得高达95%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的前景一片光明,治愈也完全成为可能。

六、可以通过疫苗预防丙肝吗?

暂不能。由于丙肝病毒是RNA病毒,存在多种基因型,极其容易发生变异,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尚未研制出有效预防丙肝的疫苗。所以唯一有效的处理方式是及早发现疾病并进行积极有效治疗。

责任编辑: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