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膀胱多动症”
来源:吉林日报

2019-11-07 10:34:02

吉林日报记者 宋育欣



本期专家


谭九峰 医学博士,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省健康管理学会第一届生殖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暨生殖健康管理医联盟委员。擅长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泌尿生殖系肿瘤的微创及综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神经源性膀胱等疾病的治疗。


“OAB”到底是种什么病


40多岁的秦女士近年来饱受尿频、尿急困扰,而且排尿困难,断断续续排不干净,每次小便对她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平均一天要跑二三十次厕所,严重影响了她的睡眠和生活。长期的疾病痛苦让李女士变得焦虑易怒,甚至患上轻度抑郁。后来经专科医生诊断,秦女士是患上了膀胱过度活动症(OAB)。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已成为困扰人们的一大疾病。


我们正常人的膀胱有两大功能,即尿的储存和排出。而控制这两个功能的是膀胱的局部反射和人体内的高级中枢。当膀胱中尿液储存到一定量,膀胱就会有局部反射,向中枢神经反应:要排尿了。中枢神经就通过盆腔神经,释放乙酰胆碱,这种物质可以让逼尿肌收缩,也能够让膀胱底部和尿道变得松弛。所以说膀胱过度活动症其实就是逼尿肌的过度活动导致的。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病因是什么


2011年中国人群OAB的总体患病率为6.0%,其中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11.3%。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这个数字还在逐年攀升。


膀胱过度活动症其实就是膀胱排尿的“信号”出现错误,逼尿肌过度活动导致的。关于信号出错的原因,目前医学上还不是特别明确,精神方面、膀胱本身的因素等等都可能导致它的发生。比如,精神高度紧张的病人,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膀胱局部的问题,如膀胱逼尿肌的不稳定收缩,少量尿液对膀胱颈的刺激就会出现排尿感觉,导致尿急;尿道及盆底肌肉的功能异常也是原因之一。总之,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


行为治疗很必要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那么治疗上也要从多方面考虑。为了减少膀胱过度活动症对患者的影响,生活上需要对患者的饮食加以控制,例如减少咖啡和酒的摄入,不要吃巧克力、柑橘及辛辣食物,不要抽烟。许多患者为减少尿液的刺激,减少排尿次数,自己限制饮水量。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可能适得其反——水分摄入不足可能导致尿液浓缩,反而会格外刺激膀胱,让人产生尿感。


训练治疗有助症状改善


膀胱训练治疗的疗效是肯定的。通过膀胱训练,能抑制膀胱收缩,增加膀胱容量。训练要点是白天多饮水,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尿急时尽量憋一憋,转移注意力,缓慢地深呼吸对延迟尿意也会有所帮助。入夜后不再饮水,勿饮刺激性、兴奋性饮料,夜间可适量服用镇静安眠药物以安静入睡。治疗期间记录排尿日记,增强治愈信心。


病人还可以进行盆底肌训练。首先要知道训练的肌肉是哪块,患者可通过排尿的停止和开始来体验找到收缩盆底肌的感觉。训练盆底肌时,每次收缩5-10秒,然后放松,再进行收缩,反复20次,每天做2次。这种方法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长时间坚持训练治疗有助于改善相关症状。


部分患者须依靠药物和手术治疗


很多人出现尿频、尿急症状后,怀疑自己是泌尿系统感染而自行服用抗生素,这种做法不可取。身体不适,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找医生确诊,切不可自己随意“诊治”。


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常用药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M受体拮抗剂药物,一种是选择性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其作用都是让膀胱肌肉放松,减少膀胱逼尿肌的频繁不稳定收缩,从而减少尿感及排尿次数。


通过行为训练、药物治疗,多数病人症状可得到改善,甚至可以治愈。但仍会有一部分顽固的、严重的患者是很难通过上述方法治疗的。这样的患者一定要找专科医生进行充分评估,必要时可采取手术治疗,即骶神经调控术。这种手术就是在人体内植入一种骶神经刺激脉冲发生器,实际就是通过持续低频的电刺激支配膀胱活动的神经,让膀胱规律收缩,恢复正常膀胱功能。这个手术还有一个通俗的叫法:膀胱起搏器植入术。该疗法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解决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我国很多大型医疗机构已经引进该手术为广大患者解除痛苦。


某些习惯可能导致膀胱过度活跃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可能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有关,有些对膀胱的不科学训练会让膀胱在没有足够尿感时也作出“积极”反应。


例如,婴幼儿时期,有的妈妈可能会给孩子“把尿”,训练孩子在听到流水声、口哨声或口中发出的“嘘嘘”提示音时,去洗手间小便,但这种帮助孩子进行如厕训练的方法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某些情况下,经过“训练”的膀胱在听到流水声、口哨声时,会立即出现排尿反应。试想一下,如果走过喷泉,或在海滩听到水声都会引发强烈排尿反应,这会对孩子生活产生巨大不良影响。因此,“把尿”训练要慎重进行。


另外,很多人有“以防万一”的排尿习惯:在离家前即使没有尿意,也要坚持到卫生间尝试进行小便,以避免离家后有尿意却找不到卫生间的尴尬。久而久之,膀胱变得“训练有素”,以至于还没离开家就开始“酝酿”尿意,即使膀胱里的尿液很少,也会因为尿意强烈而必须跑厕所解决。时间一长,自然会引发膀胱过度活动症状的发生。


液体摄入过多过少会影响膀胱工作


膀胱的主要工作是储存尿液。尿液储存到一定量,膀胱达到一定张力,就会有尿意,人们可以控制憋尿,走到洗手间,大脑发出指令,产生排尿动作,这就是正常的排尿。正常的膀胱功能为每24小时排尿次数少于8次;排尿之间的平均小时数为2至4小时;夜间排尿次数为0至2次,具体要视年龄而定;每次排尿量在180毫升—300毫升。


当然,排尿次数和尿量也会受摄入液体的类型和份量影响。正常成人每天液体总摄入量应为1500毫升—2000毫升。液体摄入过多和过少,都会增加急迫性症状和漏尿发生的机会。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尿液颜色来判断膀胱是否功能正常:正常尿液应是淡黄色,若尿液呈深黄色,排除食用相关食物和服用药物的情况,通常表示液体摄入量不足。


再次提醒大家:当遇到排尿问题困扰时,可到专科门诊进行膀胱功能评估,来判断膀胱功能是否异常,为后期的治疗提供依据。


责任编辑:牛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