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2 11:08:27
“自1985年12月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这33年间,我国的世界遗产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5月3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周志华在北京举行的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目前,我国共有世界遗产53项,其中自然遗产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以下简称双遗产)、文化景观遗产5项、文化遗产31项。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周志华称,33年来,我国关于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理念不断升华,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事业蓬勃发展,不仅有效保护了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而且还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发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世界遗产是国内外游客首选旅游目的地。各遗产地通过开展适当的旅游展示活动,拉动了住宿、餐饮、交通、土特产加工、手工艺制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仅2018年,各遗产地就为地方带来直接旅游收入143.75亿元。
不仅如此,世界遗产也是国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窗口。
数据表明,遗产地的境外游客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非遗产自然保护地,充分显示了世界遗产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国家名片”。2018年,遗产地接待境外游客超过1246.2万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人数的9.7%。
此外,世界自然遗产地始终坚持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通过特许经营、利益共享、生态补偿、生活补助等多种方式惠及民众、改善民生。
“由于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囊括了自然遗产、双遗产和文化景观等以自然特征为基础的全部遗产类型,涵盖了自然美、地质地貌和生物生态三大突出价值的全方面。”周志华说,所以这33年来,我国是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自然遗产、双遗产的数量均位列世界第一,两项合计占全球同类遗产总数的6.8%。
可以说,33年来,我国的自然遗产事业发展迅速、成就显著,在自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遗产大国的国际形象。
周志华称,当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压力依然巨大、面临的威胁仍然存在,保护、利用与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还有待逐步解决。少数地方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政治站位不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保护管理要求,重旅游轻保护的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都有赖于各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据了解,世界遗产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区域和文化遗存。自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建立《世界遗产名录》以来,保护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理念作为人类应对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最具认同感的战略,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截至2019年5月,已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092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845项、自然遗产209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8项。
责任编辑:罗丹